高女士作品:


燕子矶游记

 

 

  

 

          


古都南京位于长江下游,地跨大江两岸,如果说秦淮河孕育了它的繁华与绮丽,那么长江便赋予了它不世出的繁荣富庶与豪情壮阔。南京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它众多享誉中外的名胜景点中,我对燕子矶情有独钟,不知道是因着那烂漫江景不知不觉间就牵绊了心弦,还是那浩荡江水就那么猝不及防地涌进了心扉……

 

         


燕子矶矗立于南京市栖霞区幕府山东北角的直渎山上,矶石险峻突兀江上,三面环水临空独立,因形似燕子展翅欲飞而得名。燕子矶总扼大江,地势险要,自古便是军事要地和著名渡口,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矶”。燕子矶景区以矶崖为主体,因势造景,就矶造园,将古典婉约的江南园林与壮美的自然风光完美融合,别出心裁而又浑然天成。

 

        


燕子矶公园面积不大, 但精巧别致,步步胜景。走进公园大门,绿树掩映,一路繁花,中有一条石阶蹬道宛如玉带般舒缓地绕着矶身。沿着蹬道拾阶而上,两边的青檀古木苍劲挺拔,清香怡人,悠然行至半山腰,便可见青瓦白墙之间有一圆洞门,上书“南巡蹬道”四字。史书记载,乾隆六下江南时曾经五次登临燕子矶,均由此路登上矶顶,故而冠名为“南巡蹬道”。步入洞门,里面是一个院落,院落西侧有一幢古色古香的两层小楼,名为“夕照楼”。它是燕子矶历史文化展厅,里面陈列着文人墨客书写的有关燕子矶的诗词佳句,还可以通过展厅的电子屏和展板来了解景区的知名景点和历史渊源。

 

        


离开夕照楼,沿东侧南巡蹬道继续上山,不远处的矶顶耸立着乾隆御碑亭。这是一座双层六角六柱重檐的亭子,古朴典雅,气宇不凡。亭柱上有楹联,上联“白云悠悠,矶头月涌千骏过”;下联“往事渺渺,江上风清一燕来”。亭内立有一碑,正面镌刻“”燕子矶”三个大字,龙飞凤舞,雍容大气。据说这是乾隆第三次登临矶顶时御笔亲题的字,被刻碑将手迹树于矶巅,流传至今。碑的背面为乾隆的七绝诗:“当年闻说绕江澜,撼地洪涛足下看。却喜涨沙成绿野,烟村耕凿久相安”。俯看长江,指点江山,乾隆题字作诗时,估计也难掩帝王坐拥天下的豪情与江山多娇的喜悦自得。

 

         


绕过御碑亭,来到观景台上 ,视野瞬间开阔,赫然入目的是震慑心魂的浩翰与壮阔:江面渺渺,江风浩荡,江水汤汤一泻千里,波澜壮阔水光接天,那是一眼万年的倾心与震撼。才刚还沉醉于江南园林的精致婉约,刹那便被滔滔长江水激起万丈豪情,兴奋地冲到燕子矶头凭栏而立,猎猎江风鼓荡着衣物,整个人飘然欲飞。放眼望去,触目所及烟波浩渺、水天一色,远方长江大桥和江岸边的楼宇若隐若现,仿若海市蜃楼般的梦幻。江上三两船只乘风破浪,脚下矶石峻峭,惊涛拍岸,险峻壮阔,气势磅礴,不愧为长江第一矶,观之令人壮怀激烈,逸兴飞扬。

 

        


在矶头盘桓良久,然后由矶顶向西,沿着栈道顺坡而下便来到俯江亭,这也是一处观江景胜地,视野绝佳。顺着蜿蜒窄道继续前行,沿路的岩壁上镌刻着历代名家吟咏燕子矶的诗词佳作,丹崖峭壁之上笔走龙蛇、文采斐然,虽是古诗今书,但内涵了燕子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景区著名的摩崖石刻景观。行过一座石拱桥后,来到了临江的观澜亭,亭子三面临水,长江在这里绕了一个弯,站在观澜亭中,江面一览无余,江水汹涌袭卷而来,仿佛置身于江中的小舟里,切身感受着万里长江的惊涛骇浪。

 

        


走出观澜亭后,转回景区沿江栈道,一边赏景一边顺着栈道步行回矶顶。在矶顶附近的山岩上堆有不少砾岩,其中就有著名的“酒樽石”,一块内凹外圆,酷似古代酒樽的砾岩石。相传李白曾泛舟江上,趁夜登临燕子矶,把酒问天,对江酹月,流连于酒樽石旁,并在石壁上亲题“吞江醉石”四字,于好山好水中倾注“谪仙人”的天纵豪情和洒脱浪漫。

 

        



在燕子矶头最险绝的悬崖处立有一块石碑,上面刻着六个大字“想一想,死不得”,乍一看很是突兀,与这山水风景格格不入,其实这是陶行知先生于解放前立的劝生碑。许是倾心于此间江景风光,欲借长江之水洗濯污浊之身,涤荡人生苦难,于浩瀚碧波中寻求解脱,为自己平平无奇且不幸的人生划上一个绚丽些的句点,解放前很多寻死之人会跑到燕子矶头跳江,峭壁险峻,江水湍急,几乎必死无疑。陶行知先生在燕子矶附近办学时听闻此事心痛不已,是以立碑劝诫。从来大道至简,先生没有长篇大论,没有堆砌哲学道德,最直白的话语,最诚挚的劝慰,直击人心,救人于危时,功德无量。

 

        


燕子矶景区内除了外地游客之外,还随处可见南京栖霞本地人。居住附近的人们常常在江边散步,在公园内健身、休闲,甚至不乏有独坐矶头垂钓者,好似姜太公般从容淡定、大智若愚。浩瀚江景视若等闲,于栖霞人而言燕子矶仿佛是自家的后花园般闲适惬意,这是独属于栖霞人的奢侈与大气。

 

 

        

夕阳西下,日暮将沉,此时“燕矶夕照”景观美得惊心动魄。 夕阳绯红,霞光满天 ,江流滚滚, 霞鹜齐飞。燕子矶的丹崖被霞光笼罩,如火如荼,流光溢彩,令人目眩;赤壁如镜,倒映着水光山色、树影婆娑,绝美影像在绮丽的晚霞中随风摇曳,蔚为奇观;天边斜阳辉映江面,半江瑟瑟半江红,此情此景惊艳绝伦。

 

 

 

        


入夜了,燕子矶冷月悬空,流霜冰华,夜色苍凉。大江之上江风烈烈, 白露横江,水月浩白 ,澄江静如练 。此时独立于江畔,形影相吊令人倍感凄清,大江东去,逝者如斯,终只剩千年孤寂。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 ,江流千古,江月万年,惟斯人何在 ?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 人在浩渺中,原是微不足道,然天地之间,月有圆缺,人有生死,自是盈虚有数,万物各有其所属;娑婆世界,瞬息万变、念念无常,又循环不息、物我无尽……

 




黄滟梅作品:


对不起,我是一个自私的人



对不起,我是一个自私的人,因为我生在中国,我是中国人,所以我偏向中国,我无法共情日本人。



历史试卷上总是出现一段话,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中国的耻辱史,确实,中国在西方国家的炮火下缓慢的步入了近代。至今仍记得一堂历史课上,历史老师向我们讲述着甲午中日战争的过程,或许日本是一个披着羊皮的狼吧,旅顺大屠杀让他暴露了他的本性,历史书上《马关条约》的内容让我无比痛恨,我也不敢去看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资料,因为我恨,我恨当时中国的落后,我恨日本人的无耻。日本犯下的罪恶还不够多吗?他们竟然试图美化战争,掩盖历史。难道日本犯下的错误真的要整个人类来承担吗?一次排放和污水还不够,为何又要再排放第二次?请问你为何不能镇压舆论的钱来处理核污水?



一日中午,回到寝室,寝室的同学们谈论着当前的政治军事,很显然,他们也恨。七八个意志昂扬的少年谈论着国家的发展,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少年们的自豪,不知是谁谈起了日本,寝室里很快便有人说到中国为何不去攻打日本呢?很快便有人出来反驳:“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不会愿意去攻打另一个国家,但如果那个国家真的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中国,那么中国也有足够的实力去攻打他。”,还有人补充到:“中国的军事力量排世界第三,更何况我们与世界第二的国家俄罗斯交好,就算是美国也不敢轻易挑起战争。”另一个人说到:“那不如让中国直接灭了日本,免得他再在那里叫嚣。”另外一个人接话:“你别忘了,日本的背后是美国,他可是美国的好儿子。”寝室里的人很快便笑了起来。接着便又谈到了日本排放核污水,大部分人表示对日本的这种行为憎恨至极。



但有一个人说:“他如果我是日本的领导,那么只需要排放核污水到海里,这样就可以减少人民的负担,而且还可以拿这笔钱去其他的国家买土地,那么我也会这么做,人都是这样,只不过是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所以才会觉得生气罢了,所以我对日本人的做法并没有多大的反对,但也不支持。”



寝室里很快便有人站出来反驳,但是午休铃响了,大家只得一哄而散。躺在床上,我久久不能平静,或许他说的也有道理,如果我身为日本的领导,或许我也会这么干,可,我不是,我是中国人,我身在中国,我长在红旗之下,我从小便在党的呵护下成长。



小时候,身边的人若是谈起日本,无一不表示厌恶,我的爷爷,他生长在抗日战争时期,他的眼睛不大好,每次看抗日战争剧时,他总是会握住我的手,轻轻的告诉我:“滟儿,你要记住,这是日本犯下的错误,无论他们怎样解释历史终究是沉痛的,你要好好读书。”爷爷也经常告诉我关于毛泽东毛主席的事儿,以至于我从小就以毛泽东为偶像。



对不起,我是一个自私的人,我无法替先辈原谅日本,我更无法同情日本, 或许日本领导真的是不得已,但我不是那个日本领导,我是中国人,我从小便接受要爱好和平的教育,我不能不恨日本。



日本呀,收手吧,你早已残害了我中国数十万同胞,如今你又要全世界来为你承担你应得的报应,是否正如网上所说,百年以后,你的子孙便又会冠冕堂皇的说那是我祖先做过的事情,和我没有关系,或者又会美化排放核污水这件事,企图让人们忘记历史。



对不起,我是一个自私的人,所以,我在这里想要告诉日本:收手吧,不要再次让你丑恶的一面出现在人们的眼前。

 



华波作品:


父亲的草原

华波



很多年前,每每听到席慕容作词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这首歌,我都会热泪盈眶。多年后,直到我的父亲去世,我才真正的了悟,为什么草原的歌多如星辰,而唯独这首歌最能触恸我心的缘由。



事实上,我的老家在山东,祖爷爷和爷爷那辈的人闯关东到了黑龙江,而我的父亲是出生于满山遍野大豆高粱的黑土地上。我曾多次看李幼斌主演的《闯关东》,感同身受的体会了祖辈们生存的艰辛,以及为追求美好生活而背井离乡的勇气和力量!父亲最开始在牡丹江毛纺厂工作,后来是响应支边号召,来到内蒙的。根据奶奶和母亲的讲述,父亲之所以背井离乡从黑龙江到内蒙,是从书里看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描述后,没见过草原的父亲便对草原有了向往。但要来内蒙的时候,他只说要到内蒙看草原。



也正是父亲的草原情节,我们兄妹五人都出生在了草原,我的出生地在公主陵牧场。



自懂事时就听大人们说起,因为我上面有两个哥哥,两个姐姐,母亲感觉孩子的数量和性别比例都很可心了,就不想再要孩子了,是奶奶和父亲的坚持,才最后有了我。也许是因为奶奶和父亲的坚持才有了我的这个认知,从小我就和奶奶及父亲相对亲近很多,甚至感觉从长相上,我也特别像父亲家族的人。在很多人的眼里,父亲是脾气不好的人,哥哥姐姐们都特别害怕父亲。也不知道为什么,在别人眼里很严厉的父亲,我却从来没有害怕过。而父亲对我这个老姑娘,也是特别的厚爱。小时候,记得有一次父亲给了我四元钱,邻居家阿姨看到了,就说你咋拿那些钱呢?可别整丢了啊!为了不丢,我直接去商店买了一大包糖块。记得那时候我母亲就在商店上班(但不在糖果柜)。有人跟她说,你老姑娘拿四块钱都买糖了。母亲只是向我这看了一眼,也没说啥。多少年后我才知晓在七十年代中期,物质生活非常匮乏,工资也很低,父亲和母亲的工资加起来也不过几十元钱,而我能拿到四元钱,也可见父亲对我的偏爱。

我的童年正处于文革期间,那个时候不仅经济拮据,也很少有人把钱用在买书上。据我母亲讲,他们没有结婚的时候,父亲家非常的穷,父亲上学时甚至没有书包来装书,都是用布包着书本去上学的,即使如此奶奶依然省吃俭用的供父亲读书,还读了中专。还好父亲工作后,虽然工资低,但也坚持买书。小时候我生活在农牧场,书更是缺乏,想买书得大人们骑自行车骑一个多小时到乌市去买。但是因为我的父亲,我也借光读了很多书,还有一些书《三国演义》之类的古典名著,很多都是繁体字,我都猜着读的。正因为小时候书读的多些,才让我有了文学滋养,为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记得我上刚读初二时,看到场里的很多学生都出去求学,回来都说外面的教学质量高,且场里的师资水平实在太低,我也有了出去读书的想法。和父亲说了我想出去读书的想法之后,父亲马上给我联系好了那时的斯力很中学。为了让我有个伴,又和我同学父亲商量让我们一起去。我们到了那里后,老师的课讲的如何我都忘记了,只记得那里住宿条件很差,很多人挤在一起,我们只在那里两天就回来了。父亲马上又给我们联系了五中,还进了重点班。

 


记忆里还有很多时候,哥哥姐姐们在外面玩的忘了时间,回家晚了时,就把我推在最前面进屋,拿我当挡箭牌。在我的印象里,不只是我自己的哥哥姐姐,包括邻居家的孩子都怕父亲。父亲的面部表情一直是很严肃的,拿出父亲生前的照片,没有一张是面带微笑的。这样严肃的父亲,心底里却非常的柔软和善良。遇见困难户求助,他总是想方设法的解决,单位解决不了,他就个人解决,越是困难的可怜的人,父亲和他们走的越近,对他们态度也比一般人好的多。记得汶川地震那年,父亲已经退休,在电视上看到地震的消息,父亲的脸上满是泪水。见到我时马上拿出200元钱,让我捐给灾区。而平时父亲却是很节俭的人,自己吃的穿的都很简单,但他却见不得别人有灾难。正是因为如此,父亲家族的堂亲和表亲的叔叔姑姑们,都和父亲走的很近,甚至不远千里来到内蒙看父亲。



父亲教育我们最多的,是一定要有实实在在的技能,一定不要花言巧语。父亲一生最不喜欢的就是能说会道的人。所以我们家里的兄妹五人,也都成长为父亲喜欢的样子。都是不会来事的甚至有些倔犟的人。

   


记忆里最深刻的事,就是我在报社工作的那段日子,父亲总会很仔细的看我的文章,还常常和别人做对比。记得一次他说我没有另一个记者的稿子多,我说我写的是字数多的大稿子啊。虽然嘴上这样说,但父亲的话,依然给了我很大的鞭策。很多次在写稿感觉辛苦的时候,一想起我已经退休的老父亲,在家里戴着老花镜认真看报纸的样子,我又如同打了鸡血。因为我在报社工作的缘故,父亲很多年一直坚持自费订报。我调离了报社后,又担任《兴安日报》的阅评员,我又把报社免费送我的报纸转给了父亲,因为我每天在单位都有报纸可看。

    


除了每天看报,父亲一直坚持记天气预报,记家里的花销,记了厚厚的好几本。以前也一直想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老把每天的天气预报记在本子上。现在想想,也许是父亲骨子里一直有想写些东西的意念,但又不知道从何写起吧,于是看到啥想到啥,就写写啥吧。

    


自父亲去世后,有些身体方面的原因,更多的是失去了如山的父爱,便丧失了写作的动力和热情。



据父辈的人讲,当时我的父亲因为学历较高,而且还有会计师证,市里很多单位都要他,银行让他当副行长,农牧业局让他当副局长,但他都没有去。

在我们家庭的兄弟姊妹五人中,我大哥是最早离家的,先是参军,复员后又回到黑龙江的老家去工作。他每次回来都感觉到交通的普遍不便利,所以他老是劝我的父亲离开农牧场,而我的父亲却是如此的眷恋这片土地一直不肯离开。

   


以前我们兄弟姊妹几人聊起父亲不愿离开的原因,都猜想是父亲舍不得他这个场长的小官。时至今日,我在过了知天命的年龄后,才懂得父亲真正舍不得的是那里的乡亲和草原。



记得父亲和我说起过,他最早到的是扎兰屯,后来因为那里气候非常寒冷,他就写了一封信,要求调到气候条件好些的地方。我说当时调动很容易吗?他说写一封信就可以。我问他为什么不写到市里。他没有回答。这些年的风雨走过之后,我也如父亲一样喜欢上了草原的宁静与祥和,也理解了父亲。而且更加懂得,心里想要的生活就是最好的生活!



我非常感谢父亲让我出生在牧场,我的童年,喝着煮熟后锅里飘着厚厚一层奶皮子的牛奶,吃着城里人也很难吃到的白面,甚至凭票供应的蛋糕卢果都能经常吃。吃的饱穿的暖。想到这些的时候,又联想起现在多少人有着很好的物质条件,却依然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

      

      

    


2020年的六月一日,正是草原最美的季节。那一天,天很蓝,草很绿,而我亲爱的老父亲,也在那一天永远的离开了我们。享年91岁。



父亲在世的最后时光,一直卧床,并用鼻饲管进食。一天女儿在大家庭群里发了一张我和女儿陪父母打麻将的照片。照片里的父亲已经动作很迟缓,反应很迟钝了。但比起卧床要好多少倍啊!看到照片时我竟然有了强烈的想让时光倒流的愿望,虽然那时的父亲很慢,真的好想让时光定格在那个时期,重新陪着父亲慢慢慢慢的变老!



父亲在世的时候,我每次出门,打电话打的最多的就是我的父亲。而且随着父亲身体的衰老,电话也越来越多,有时候刚到目的地,父亲就打电话说,快回来吧。因为有时候是在学习时,父亲老打电话我还有点烦。父亲去世后,再出门时,再也接不到父亲的电话后,我才感觉到有父亲的牵挂是多么的幸福啊。



2022年春节前夕,遇见一位要去河北衡水过年的朋友,我便想到我有一个叔叔和一个姑姑在衡水。虽然他们和我的父亲都是堂兄弟姐妹,但他们都牵挂着我的父亲,还在2016年来看我的父母。父亲不在了,想到父亲去世时我还没有退休,未能好好的报答父亲的养育之恩。想到叔叔姑姑,眼前立即浮现出父亲的身影。我马上准备了一些特产,让这个朋友把这些东西捎了过去。我的叔叔姑姑们本来前两年还想过来看我的父母的,但因为疫情等原因没能成行。现在我的父亲不在了,也不知道他们会不会来了。但无论见与不见,他们都是父亲的亲人,更是我们的亲人。千山万水,隔不断血脉亲情。

 


回顾父亲的一生,可谓上对得起父母,下对得起子女。父亲童年时丧父,和母亲也就是我的奶奶相依为命。后来他走到哪儿都把奶奶带到哪里。最后奶奶是在我家颐养天年终老的。在奶奶去世前的那段日子里,因为奶奶得了白内障,岁数大了医院又不给做手术,所以两只眼睛什么也看不见,一日三餐都是母亲喂她吃。至于我们兄妹五人日子也都过得很好,都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这也得益于我的父亲以前一直有着读书的习惯(这个习惯也极大的影响了我们),同时也支持我们上学的结果。我们兄妹五人都很爱学习,学历最低的也是中专学历。

    


回想起以前我们兄妹几个有时候也私下抱怨过父亲,因为父亲不想离开公主陵牧场,也让孩子们没有受到更好的教育,虽然哥哥姐姐们在场子时学习都很勤奋,都是班级里的尖子生,但苦于没有好的师资队伍,也没能如愿考上理想的学校。但后来想想,我们吃的一直优于城里的家庭。不仅仅有牛奶和白面,每年都能分到羊。家家户户都养着猪和鸡,都能满足自给自足,没有一个人挨饿受冻,这其中也有父亲很大的功劳啊。

    


去年遇见一位退休多年的以前就熟悉的老干部,聊到他早期在前旗工作时,曾多次见到我的父亲。那时父亲是为了场子里一位在文革中被整,含冤自杀的姚叔叔落实政策,多次去前旗找旗领导,最终给姚叔叔平反昭雪。但父亲做的很多好事,却从来没有和任何人说过。而我作为父亲的女儿,也是在父亲去世后才知道!那天晚上回来,对父亲的思念之情又如黑夜般从四面八方向我涌来,将我淹没。

      


父亲于公于私,足矣!

      


其实在父亲去世后,我也一直想写写我的父亲,却又怕触到心底的痛!父亲虽然和我们阴阳两隔,到了天国,但父亲的草原依然辽阔宽广,而父亲的灵魂也依然在守护着这片这片草原。

        


纸短情长,再多的文字也难以表达如山的父爱!

谨以此文怀念我的父亲!愿我的父亲在天堂一切安好!



刘海连,80后小学语文教师。热爱文字的隽永与洒脱,在生活中感悟诗意,在烟火中历练成长。


《烟火》


晨光微亮,拉开窗帘,从三十层楼向下俯视,街道上行人匆匆,有晨练的,有送菜的,还有上学的……不一会儿便熙熙攘攘起来,红绿灯处车辆时而汇聚静默,时而分散穿梭。包子铺的店员忙不迭地招呼着,恨不得生出三头六臂。蒸笼里的热气趁着掀盖的空隙轻盈地溜出,袅袅升腾。

该做早餐啦!


揉着惺松的睡眼,快速把衣服扔进洗衣机,转身扎进厨房,开始了锅碗瓢盆的交响。


曾经,一直不喜下厨,也不擅下厨,总觉得这是一种消耗。成家多年,每逢节假日,都是父母张罗备饭,临走还要塞满半成品的传统佳肴,生怕我不会做。习惯了父母的照顾,倒也不太为餐食烦恼。


渐渐地,孩子大了,父母老了。昔日健朗的母亲,不知何时一头青丝变成了银发,在强烈的光照下是那般耀眼。高血压、糖尿病、脑血栓等疾病纠缠着她。母亲的眼神黯淡下来,听力更是下降得厉害——旁人若是不扯着嗓子喊出高分贝,断然是不知所云的。厨艺骤然衰退,年轻时曾能一人掌勺几十桌酒宴的她,竟常常不是忘了盐放哪儿,就是放多了清水成白煮。我忽而意识到是该潜心下厨,撑起一家人的健康和口福了。尽管一天的工作忙忙碌碌,早已身心俱疲,但丝毫动摇不了我不将就三餐的决心和使命。于是,只得把统筹方法搬出来,闹钟比平常往前拨一个半小时,并高频率使用电器预约功能,工作的间隙奔走于就近的菜市场。下班一回家,就三步并作两步冲向厨房,开启“乒乒乓乓”的节奏。若能博得孩子大块朵颐后伸出的一个大拇指,倒也值得。收拾完一桌的杯盘狼藉,午休时间已寥寥无几。曾经,总是抱怨母亲烹饪的方式不对;曾经,总是嫌弃母亲碗洗得不够洁净;曾经,总是唠叨母亲菜品不够新颖。母亲总是淡淡一笑,温和地解释几句,或是默默地记住,从未生气或罢工。在这一刻,母亲的形象在心中陡然高大起来,越升越高,俨然一位慈祥的巨人,把夕阳的余晖拉长,深情地注视着她的孩子们。曾看过一句话,说的是“吃饭的不一定会等做饭的人,但做饭的一定会等吃饭的人”,再贴切不过了!


忆起父亲常说我是穷人的女儿富家的命,也当了几十年不沾阳春水的娇公主,感叹如今自己的变化,皆是因为到了吃糖都不甜的年纪,到了事必躬亲的阶段。世事,不就是这样轮回的么?

人间一场烟火,愿我们都盛开过。




古诚,男,汉,硕士研究生,6 0后,成都人。爱好写作,曾在全国省市报刊发表过诗歌等,有的作品在全国获过奖。


母亲

文/古诚



电话是母亲打给妻子的

要我说话的,从声音里发现母亲真的又老了

我不平静的内心

让泪水打湿了眼眶

她一直对我嘘寒问暖,叫我在外面做事别太劳累

别太较真

还说我每次离开她,总是

盼望着我早点回去.....

她在电话里总是这样说


母亲很疼孩子们

一直歉疚着对我说小时候家里很穷

六七岁就和她下地干活,吃了不少苦

尽管我每次玩皮惹了祸

气坏了她要打我

我总是很倔犟不认错

倒把她气哭了........


在母亲的眼里

我是很孝顺的孩子

现在我都快六十岁的人了

母亲还为我操心

不能尽孝的我,还在外面奔波

却不知何日才能回到母亲身边



秋临杜甫草堂

(二首)文/古诚


那些沧桑在一种败落里显露无疑

漫无目的闲游

深邃、幽深的草堂

总想能听到杜甫的脚步声


八月秋高,三重茅早已不见

风会依然怒号

几位葺修的草堂工人挥舞着手中工具

推着泥土沙桨的小轮车

说着家乡话

仿佛草堂大戏的一部分


穿越千年时空

时间流逝

逝去一段生死的距离




初秋时光


难得几日清闲

与家人一道坐地铁、动车去往避暑天堂一一七里坪


一切繁琐、费神的事

高烧一样退出

把那颗疲惫的心安置在一幅画卷里


岁月不老幸福不老青春常在

所有这些仅仅是一个向往

或寄予换去似曾相识的暮色

让花香和雅致

抚慰饱经风霜的正面



唐志文,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家协会会员、喀什地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第三师图木舒克市评论家协会、摄影家协会副主席,著有个人诗集《胡杨之恋》;作品在《南疆文艺》《新写实主义诗歌》《新诗评论》《大学时代》《潇湘文学》《叶尔羌报》《唐王城文化》等多家报刊发表,入选《新视野经典文集》《精选诗歌集。《藕花深处》《今日作家》等作品集。


《 边关的月(外五首)》



图木舒克的风


怀着少时的梦想

毅然选择了投身边关

纵情于大漠,磨炼于沙海

为青春增添亮丽的底色

梦想是一棵胡杨

一直在大漠深处生根发芽


背着理想的行囊

当我踏上开往图木舒克的列车

那一刻,我的眼中

始终离不开窗外不断变换的色彩

我感叹着祖国疆域的辽阔

也憧憬着警营生活


初次踏上图木舒克这片土地

迎接我的是肆虐而来

夹着黄沙的大风

大风似乎在以它独有的方式

迎接着远方的客人

滚滚黄沙漫天纷飞

沙粒打在脸上、身上

仿佛千万只铁拳


立在黄沙漫漫的风中

我突然想飞——

图木舒克,鹰面突出的地方

正适合洗涤我的一生


这里的警察有一个自豪的称号

被称作“大漠雄鹰”

十五年过去了,我终于明白

“大漠雄鹰”不仅仅是一个名称

它更多的是坚韧不拔的意志

顽强拼搏的精神和不服输的心态


与“大漠雄鹰”同伴们并肩作战

守护着图木舒克这片黄沙净土

守护着千家万户,才能感受到

什么是滚滚沙尘伴我前行的豪迈



图木舒克的花


警营外面

那些去年新载的草木

竟然在我不经意的时间里

开出了无数花朵


这些花草虽然比较矮小

细细的干、柔嫩的枝条

但却展现着一种茁壮的意志

对执勤的战友笑脸相迎


多像图木舒克这座新城

不管是面对多么艰苦的环境

依然从荒漠中生发出盎然生机

黄沙里同样能结出甜美的果实


图市舒克的花

是先辈们栽种的花

是我与战友们一起守护的花

只为花开,愿守今生


边关的月


夜阑人静的时候

立在岗哨上

我喜欢眺望远方

唐王古城宁静的夜空下

万家灯火,万籁俱寂


戈壁深处一簇闪光的绿色

蓦然之间闪亮

哦,那是边关的月,一盏绿灯

大漠生灵的生命之光

曾给我多少慰籍的诗意之色

让我忘却了多少人生的寂寞


我轻轻地呼唤着——

从心头涌出对心上人的无限思念……


多少回,你我遥遥相望

跟今天一样——

我注视着你,你注视着我

我呼唤着你,你呼唤着我

能够听懂那无声的语言,只有你我


多少回,你倩影高悬,含情脉脉

悄无声息地在戈壁小站陪伴着我

期待着铿锵而至的钢铁长龙

凝视着黎明中的日升月落


多少回,我用手中的绿灯对着你划个圈

你便会心地一笑

然后,和我一起欣赏

车轮、汽笛和火车头粗重的喘息声

交响成的戈壁夜行曲


你曾见过,狂风呼啸中的我

在艰难地向前跋涉

你曾见过,困苦危难中的我

也曾有过失魂落魄


痛苦中,我借酒浇愁,慷慨悲歌

你听了会黯然失色

欢乐时,我大喊大叫

你听了嫣然一笑,妩媚无限


有时候,我诌了几句歪诗

站在你面前摇头晃脑,念得抑扬顿挫

你听了便会熠熠生辉

目光里流露出欣赏的神色


转眼间,我们相依为伴

送走了十五度春光秋色

边关的月,生命中的月

月华如水,突破了秋风萧瑟……


 换岗时刻


不经历经磨难,走过坎坷

又如何把生活从容地写入诗史


不流出汗水,不流出泪水

又如何把风谱写成戈壁之歌


天,渐渐地亮了

这是即将与夜离别的时刻


我们依然立正在岗位上

我们和图木舒克紧紧依偎在一起


晨风为我们来回穿梭

吟着纯情而又古老的笙歌……

门前那棵树和那些攀枝花


——一位内地戍边辅警妻子的自述


真不忍心把你交给月

交给走进月中的帕米尔

驮一背篓皎洁的爱

驮漫漫夜的孤独

那月,是一只相思鸟


真想把鸟儿关在希望的院落

可是,拽不住你胡杨般粗壮的身躯

而你头上的一蓬乱发

老惹我咒骂边关的月不知情

召走属于我的庄稼汉


想象你在昆仑山的脊背上

凝聚着每粒沙每棵草

——筑我思念之巢

让我孵化勤劳的耕耘

以及串串种在田野里的岁月


我知道你的心儿

是永不会断线的风筝

线儿系在我种的那片麦地里

相思鸟儿每天飞到我的梦里

变成门前那棵树和那些攀枝花




彭建华作品:


秋的圆舞曲

彭建华




以秋风为谱,以落叶为音,

红叶纷飞,翩翩起舞,

枝头小鸟,啁啾鸣叫,

吟唱秋天的乐章。


温暖的阳光,天上的白云,

丹桂飘香,甜醉人心,

太阳山静,沿江水碧,

秋天的美景无比。


丰收的季节,是一幅画卷。

成熟的果实,挂满树梢。

金黄的田野,是农民的笑脸。

饱满的稻谷,是岁月的沉淀。


牧童在嬉戏,牛羊傍晚归,

小桥边,流水潺潺响,

夕阳下,炊烟袅袅升,

大自然,和谐而美好。


秋天啊,你是恩赐,

是一首诗,是一首歌,

是一位母亲,是一位智者,

是一段回忆,是一份期待。


美丽如画,秋天的景色,

金黄与火红交织,

热烈的色彩,像燃烧的火焰,

跳动在每一片叶脉之中。


秋天,你犹如一曲优雅的圆舞曲,

舞动在丰收的田野,

旋转在斑斓的森林,

你的舞步,唤醒了大地的沉睡。


秋天,你的美丽如此深沉,

成熟的韵味,热烈的情感,

让我赞美不已,泪水盈眶,

感谢你,赠予我们丰收的季节。


走进秋天,感受生命,

秋天的圆舞曲,永不消逝,

你的美丽,你的热情,你的成熟,

将在每一个秋天继续上演。




李成作品:


秋景所感

李成



秋霖都是使人暖美之时,自然所幻如也。窥其叶不觉人生路,或有假寐,终且信,每一步皆壮。虽于难与挫,吾亦固迎驾而上,固为强言,信己可以作益嘉之来,而吾未固以柔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