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一个令人兴奋的消息传到祖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正式批准将"中国书法"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名单!12月25日,中国书法协会中国书法法院和中国艺术学会将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将"中国书法"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名单"。

十年后,让我们重新关注中国书法,这是最受欢迎的"非遗产项目"。


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中国书法"在联合国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受到了书法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许多人错误地认为,只是在2008年全国"两会"之后,中国才考虑向联合国申请书法。时任中国艺术学院中国书法法院副院长、被称为"第一个在联合国申请中国书法的人"说,早在2004年,他就开始考虑中国书法的应用。

2005年11月26日,应中国美术学院院长王文的要求,中国书院提出了这一课题,开始研究"书法应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邀请专家学者对该项目进行初步论证,同时开始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和准备。

自2006年以来,中国书法家协会和中国艺术学会中国书法法院就合作达成共识,并开始密切、系统地组织与中国书法应用有关的工作。2008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书法"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次,中国书法协会和中国书法法院被国家明确界定为继承和保护书法艺术的直接责任单位。


同年9月8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召开"中国动员会议",向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宣布"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名单"和"迫切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此,"中国书法"向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项工作开始全面、正式展开。


经过紧张有序的工作,2008年9月底,正式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名义向教科文组织提交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宣言"的正式文本和铭文等相关材料。2009年10月14日、10月30日和2009年6月11日,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答复了三封信,向其通报了项目宣言的进展情况和拟编写的材料。2009年6月20日至21日,中国向教科文组织宣布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清单"和"迫切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第三次工作会议,主要是根据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教科文组织)2009年6月11日的答复的具体要求最后确定的。李盛红率领团队出席并代表中国书法协会和中国艺术学院中国书局,最终确认了铭文、铭文电影和相关材料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最后,经过精心准备,中国书法正式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名录"。

1600字,浓缩了3000年的书法历史

现在,当我们又回过头去看那短短10分钟的申遗视频,仍然会觉得热血澎湃。而正是这一部片子,打动了来自全球114个国家和地区的400多名代表,助力“中国书法”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3000多年的中国书法史,从金甲文字到楷行草篆隶,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黄州寒食帖》,再到现阶段的发展,这10分钟,浓缩了太多的“精华”。李胜洪提到,当时中国书法是第一次申报,没有规范的文本可以参照,比如“遗产的说明”一项,规定不能超过1000个英文单词,必须囊括中国书法的特点、历史及现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当时委托的评审推荐委员会没有中国的评委,而且这些评委大都没有东方文化背景,完全不知道中国书法为何物。如何才能让这些专业和非专业人士知道“中国书法”是什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学术部主任的肖文飞在接受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采访时表示,撰写申报文本和申报视频解说词的时限仅一个月。他回忆道:申报文本的每项内容,都有严格的行文规范和明确的字数限定,必须用最朴素的语言,把书法是什么,书法的历史、现状及未来,书法的保护工作等内容在非常有限的篇幅内说清楚。由于对规范不了解,申报文本第一稿出来后,在评审会上专家提出了很多意见,自己心里也很着急。修改、专家评审、再修改、再评审,把文字打到屏幕上,逐字逐句地改,反复思考和打磨。项目组的同事通宵达旦,前后改了不下20稿,冲刺阶段甚至就睡在办公室。他还清晰记得,时任中国书法院常务副院长李胜洪和办公室主任曾翔深夜提着点心水果去看望他们。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最后的定稿会上,中国书法的申报文本及申报片解说词得到了很高的评价。

10年取得的成效

“申遗的成功只是一个开始,它只是为书法的当代发展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历史契机,接下来对书法的传承和保护是一个更艰巨、更具体的系统工程。”时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院长王镛在当时的新闻通报会上如是说。在2009年项目申报时,我国承诺对中国书法的保护工作将主要围绕书法文化、书法艺术、传承人三方面进行。经过10年的发展,都取得了哪些成效?

据了解,这些年来,中国书法家协会和中国书法院共同承担或单独承担,主要落实了《中国书法发展纲要》,编撰了《中国书法年鉴》,推动书法人才工程,举办古代书法经典研究系列展和对外交流书法年展,开展全国书法古迹研究与保护系列活动,编辑出版中小学生书法教材,推动书法进中小学课堂、书法进万家和环球行工程,建立中国书法名家资料库,对历代书法名家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建档等。

在书法教育领域,2011年起,教育部相继出台了《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和《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2013年起,书法课正式走进中小学课堂,校外的书法培训更如雨后春笋;书法高等教育方面,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9年5月,全国招收书法专业本科生的院校共有130所,招收书法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院校共有110所,招收书法专业博士研究生的院校共有22所,每年全国书法专业本科生招生人数约3700人,已形成梯次完备的书法人才培养体系;师资培训方面,2015年正式启动的由教育部与中国文联联合实施的“翰墨薪传·全国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项目”,社会层面有志愿者于2013年发起的书法教师“蒲公英计划”。

书法是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为广泛的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它的传承与保护,除了中国书法院和中国书法家协会外,更离不开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广泛参与。

延伸阅读

再问:谁是“中国书法”传承人 

记得2008年的春天,美术报上发表了关于书法申遗的文章。我当即产生了一个想法并写了一篇《关于书法申遗的忧虑:谁是传承人?》的文章,在4月5日的《美术报·书法评论》上发表。事情过去十余年,这个问题好像没有得到任何的回应,但这又是一个实际的问题。所以今天重新拾起这个话题,是希望看到2009年9月30日“中国书法”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正式被确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之后本该有的一个交代。

 

申遗和传承保护中国书法-第1张

时间过得很快,从2006年6月以来,国务院连续公布了四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也公布了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代表性传承人共3068人名单。然而,在总共公布的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代表性传承人中,中国书法家没有一人入列“汉字书法”国家级非遗名录代表性传承人,但藏文书法连续却有查·巴智、桑格达杰、扎西顿珠三人被公布为国家级非遗名录代表性传承人;蒙古文、满文、锡伯文书法也有人被公布为国家级非遗名录代表性传承人。这就让我觉得奇怪了。在中国,藏蒙等文字书写的艺术被公布为国家级非遗名录后都有代表性传承人,而汉字书法却没有国家级非遗名录代表性传承人。为什么这么庞大的中国书法家队伍,反而偏偏没有一人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代表性传承人?我以为无论什么原因,既然早已被公布为国家级非遗名录而不申报代表性传承人是不应该的。

目前,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过去称名录,本次改称项目)申报资料已在今年10月底提交至北京。文旅部《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也已于11月19日发布,明年3月执行。过去未公布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加上增加的新一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很多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亟待国务院公布。当下,我们必须抓住这个契机,提前做好这项工作。我想就书法文化、书法艺术、书法传承这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这十年来中国书法的发展变化情况,补充说点新的看法。

书法文化艺术

事实上,中国书法文化、书法艺术和书法传承不仅包括汉字书法、藏书书法、蒙古书法、满族书法和锡伯书法,还包括国务院出版的民族书法,如西夏书法、东巴书法、朝鲜书法和维吾尔族书法。然而,汉字书法以其悠久的历史、广泛的应用和巨大的影响力,已成为整个中华民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也被称为中国文化艺术的核心。40亿中国人民,这是毫无疑问的。中国文化人对此更感到自豪。但问题是,我们已经赢得了世界遗产的称号,不知道如何珍惜它,不知道如何进一步申报中国书法的继承者,并为国家非遗产名录的代表性继承者建立档案。

中国书法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相辅相成,不易分离。由于甲骨文的形成,汉字的形成,或雕刻(凿)石,或铸铜,或仿制,或墨书,或编织,其附件都是所谓的载体,无论是在山体、陶器、青铜、竹子等硬质上,还是在纸、丝等软性物质上。无论以何种方式,其写作(文章)的内容可以说是文化,形式(字体)是艺术。王羲之的"兰亭序"和严振清的"牺牲侄子手稿"都是纸本。他书法的核心价值在于它所蕴含的文化。也许前者考虑到了兰亭雅记诗歌和葡萄酒活动的味道,后者则首先感染了颜氏家族的精神。

书法传承

在中国古代书法的创作中,很难说是谁学会了谁。"我们可以看到,在大量秦汉竹简中,即使在相距遥远的出土文物中,也可能有惊人的相似之处。敦煌经书丰富,纵向历史很长,没有人能理解各自的真实传承语境。"汉历石刻,许多著名的产品,不同的风格,谁,谁,说不出。"金与唐家法,中游两王,严晋刘骨,正大天气,互不屈服。"至于草,它是飞龙凤凰舞,形形色色,相得益彰,五彩缤纷。总之,在中国古代书法史上,总结出谁似乎是作家的自以为是者。然而,明清时期出土了大量的古代碑文,使鲍世臣的"益州双记"和康有为的"光益双威",将历代著名的碑文分为门类和等级,尊重购买碑的价值,仿佛开启了一代又一代的新风格继承。康有为后来把曾熹、李瑞青推到了顶峰。特别是南京市创梁江师范学校的李瑞庆,在现代艺术院校开设书法教育,在民国初期确实形成了一个比较清晰的碑传承谱系。中国有很多追随者,一百年来的影响是巨大的。这些碑文比曾历周兄弟沈尹默、吴玉如、郭沫若等略小,对现代书法的继承和发展有着非常广泛的指导意义。

在书法方面,一般人似乎认为"长江后浪推动波涛,江山代表人才,人才世世代代。古代和现代的原则是一致的,当然是好的。但在我看来,有一点挑剔的想法。例如,在我早年,我也花了很多精力写毛笔字,但不迟于唐朝。我认为书法是法律书籍,法律书籍值得模仿书法艺术作品,并以第一为善。从六种书法风格到唐朝,宋代以后都没有有效的书籍。我不抄袭宋朝以后的任何碑文,不承认一千多年来书法作品的文化艺术价值,而是认为这种方法在古代是很高的。

继承和执行

今天的书法遗产,如果要具体实施,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目前,中国书法文化艺术的传承应落实到地方层面。我以为主要是在北京、上海、杭州、南京、西安、广州、武汉、郑州、成都、苏州等第一批民族历史文化名城。此外,还有绍兴、泰安、临沂、宝鸡、开封、长沙、扬州、荆州、徐州等文化名城。中国书法艺术和文化的历史是这些地方最悠久和最杰出的。

落实到具体单位或者基地,我以为北京有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北京大学、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馆、荣宝斋、文物出版社等;上海有上海博物馆、上海中国画院、朵云轩;杭州有中国美术学院、西泠印社、浙江省博物馆;南京有江苏中国画院、南京博物院、南京大学。中国书法艺术的收藏、研究和古代法书的出版,最出彩的应该和这些单位关系最为密切。

落实到最具代表性人物,以我的理解,又要分为甲骨、篆、隶、楷、行、草,六体各有代表。这还要考虑年龄问题。国家对社团担纲人的年龄要求一般划界到七十岁左右。所以这里就撇开这以上年龄层次的老辈书法人。

事情迫在眉睫。下一步最要紧的,首先就要坚定中国书法文化自信,抓住契机,按照文化部新近颁布的关于《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去做好各项基础工作,提出传承人名单上报。在公布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后,然后再按认定与管理办法要求,认真做好中国书法的传承发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