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煜


陈煜,男,1959年12月出生。文学诗词、对联书法的爱好者。

曾为中国青少年书法协会会员,荣获精品级位。



对联1:


上联:鹦鹉洲头,苍松翠柏,聆听两江四岸高山流水心曲;


下联:黄鹤楼上,白日青天,鉴证三镇百湖敢为人先华章。



念奴娇 ·读书

       ——写在世界读书日




赏今追古,似经历,华夏五千风雨。

篆骨隶书,十万字,唯有康熙珍录。

四库全书,二十四史,唐诗宋词元曲。

悠然心会,妙处谁与君述。



学道绮陌高楼,行人曾见,朗朗书声处。

孔子风流才八都,骄子三千堪誉。

故地神游,悲华发早现,临风无语。

壮心犹在,无涯学海长渡。



武立奎



爬上恢复高考第十个年头的那趟开往北京的列车

武立奎



时光如诗,岁月如歌。屈指一盘,不知不觉间,离开生我养我的家乡黑龙江省绥化市永安满族镇来到北京已是整整35年了。在这漫长的35年中,我时常眷恋着永安这个曾经陪伴过我稚嫩,陪伴过我学习奋斗与成长,助推我逐梦成真并扬帆启航的地方。多年来,始终想写点什么,致敬永安这片热土,致敬那些年令我难忘的学习、生活与奋斗的时光。


儿时梦想,驾驶汽车开往北京


父母熏陶影响,耳闻目染。我自幼生长在小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曾在东北师范大学进修留教,因为坚持己见,五七年被下放去基层劳动,被下放到黑龙江省绥化地区(1999年12月28日,国务院撤销绥化地区设立地级绥化市)永安公社(1984年3月,永安公社改名为永安镇,1988年8月经省民政厅批准改为永安满族镇)水利站,负责兴修农田水利建设。期间认识了我母亲沈迎春,听母亲说,第一次相亲,父亲穿的皮鞋还是从同事那里借的。但感觉人很有才气,谈吐不一般,且长相很英俊,很是吸引她。听姥爷讲,我母亲当时是永安公社永安生产大队生产四队的劳动模范,外号铁姑娘,能肩挑100多斤盛满土的土筐。人长得漂亮,说话办事干脆利落,待人热情有温度,担任过生产四队的妇女队长及主任。后来,永安邮电局招工,被其好姐妹孙喜荣推荐上岗成为了一名话务员。由于母亲勤奋敬业肯专研,业务精进,很快就成为能够独挡一面的话务岗位能手。她还曾代表永安邮电局参加绥化地区十三个县的邮电系统的业务比赛,取得了全地区第二名的好成绩。再后来,母亲因父亲落实政策于1988年被安排到绥化城里的邮电局工作。父母养育我们哥兄弟三人,我排行在二,俗称武氏三兄弟。在当时的永安我们家吃国库粮,按照人头根据粮食本,按月到永安粮库去领取口粮,在永安属于中等生活水平线的人家。父亲博览群书,经常给我门讲一些古今中外的故事,尤其是立志成才报效国家的故事,如“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等故事。战国时期的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汉代孙敬,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还有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这些故事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刻苦学习的种子,渴望自己长大了有一天也能成为像他们一样对国家和社会有贡献的人。


自幼勤奋好学,怀揣梦想。在我5~6岁的时候,父亲就让我抄写《人民日报》的文章,尤其是各个版面的标题等。记忆比较深的就是抄写《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其中“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等诗词中的词句,那种敢于面对困难勇于登攀,敢于胜利的必胜信念以及对革命对未来充满乐观主义精神的英雄气概,对我的幼小心灵产生了极大的震撼。后来,父亲被抽调负责绥化县志的编撰工作,侧重地理与历史篇的整理,这是后话。


小时候,记得“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标语口号铺天盖地,人们劳动的热情空前高涨。我们家住在永安公社卫生院的后面,受这种艰苦创业氛围的影响,我在自家门前的菜园子空场地里,用铁锹,铲子,铁皮、砖头、竹子、木板、铁丝等工具材料,亲手制造了一部小汽车。汽车的标识用玉米秆的外壳皮剪下来,拼上“北京”二字,然后经常坐在小汽车的泥土座位上,时而手捧书本大声读书,时而手把方向盘,脚踩铁皮制作的油门,驾驶小汽车开往北京,梦想着有一天能够到北京去学习工作和生活,为建设伟大的祖国首都北京而贡献自己的一点小小的力量。再就是下雨天,经常站在屋内窗户前,对着屋外的雨,反复哼唱“大雨哗哗下,北京来电话,让我去当兵,我还没长大”的童谣,很多次衣衫被雨淋透竟不觉然。


十年寒窗,几度风雨几度春秋


背着书包上学堂。永安小学位于永安公社十字街西路北侧,距离西路向北大约有50米左右。我上学的时候,小学五年制,是春节开学,也是我迈入学堂的第一个学校。当时是奶奶带着我去学校的,查数到100个数才能接收。记忆中,有一天晚上,邱国明老师利用个人的业余时间给同学们补点语文知识课,我兴奋得提前半小时占座,当时位于学校东侧的个别教室的桌椅板凳是泥坯做的,而且照明还没有完善。我与其他听课的哥哥姐姐们一样,自带蜡烛照亮。邱国明老师的授课,充满激情,生动活泼。那洪亮的声音,力透屋瓦,犹如钟鸣。那个夜晚,天上的月亮好大好大,还有彩云追月。


快乐的时光。永安小学周围的大榆树,夏天枝叶繁茂,我和几个小伙伴经常撸起裤腿爬上树杈,摘榆树巧吃。最热闹的的是春秋两季学校运动会,成为欢乐的海洋。“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警惕,保卫祖国”的口号声,在运动赛场上空久久回荡。还有好看的广播体操团体比赛,我与其他的学生们一样,身穿白衬衫蓝裤子,胸前佩戴红领巾,脚穿小白鞋精神抖擞地参加比赛。我还参加过100米,200米的田径比赛以及4X100接力赛、跳高跳远比赛等。记忆中,小学一年级班主任是闫树龄老师,当时与朱树臣、朱学恩、蒋喜发等人同在一个班级。记得有一次,我与朱树臣、朱学恩等人被评为年度三好学生,班长朱树臣给了我三块糖球,我没舍得吃,拿回家给弟弟武立生吃了,他当时3~4岁,因为脚丫子冻伤,经常被放在窗沿下编织的柳条筐里晒太阳。后来班级来了一位新同学马上丁,他脑瓜子大大的,眼神很犀利,说话办事在同龄中感觉与我们不是一个级别的,还当了我们的班长。他有一个哥哥马半牛,在永安小学的4~5年级读书,听说他学习很用功,正所谓一岁大一岁强。后来因为其父马钰工作出色调往绥化法院工作而举家搬迁去了绥化城里。我三舅沈吉山与马钰的关系很好,听说在文革中马钰挨批斗,我三舅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曾经誓死力挺过他。多年以后,马钰在绥化市仙逝,我三舅的儿子沈彦志还前去吊唁并亲自给马钰扶灵抬棺。


严格就是爱。在永安小学的读书时光里,记忆比较深的老师有教语文的李国富老师,他喜欢咬文嚼字地讲解文言文。还有苗淑兰老师素以严厉著称,有一次语文课课堂她要求我们背诵课文《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我举手示意,随即流畅吟诵:“......一唱雄鸡天下白,万方乐奏有于阗,诗人兴会更无前”。很少赞美学生的苗老师对我笑了笑,说了句,背诵的还不错,个别语句的意境掌握还不够火候,先坐下吧。随后挨个提问其他同学,有十几名同学因为当时没有背诵下来,被留在了班级,直至很晚才回家。教体育课的王秀琴老师,教学严格,每一个学生上体育课必须抬头挺胸,所有的不规范动作她都能洞察秋毫,都会及时纠正。还有金代文、李笑琴、许文芝、朱学云等一批非常敬业、非常优秀的老师,都是教学严谨认真的人。他们把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都无私地奉献给了永安这片热土,奉献给了一批批怀揣梦想在此读书求学的孩子们。


雨露滋润禾苗壮。从小学至初中,收拾屋子打扫卫生,以及挑水劈柴,门前菜园子浇水都是我主动承担的家务活。每次父母发工资都多会多给一点零花钱,我把攒的零花钱,多半投入学习武装头脑。有一次逛书店,看到书架上摆了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购买后回家晚上一口气读到半夜2~3点钟,爱不释手。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故事令我难忘,尤其是书中那段话更是激发了我勤奋学习报效国家的决心:“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期间我在课堂刻苦学习文化课的同时,还阅读了高玉宝的《我要读书》,高尔基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以及科普书《十万个问什么》等几百部课外读物。记得当时看过一部电影《闪闪的红星》,其主题曲《红星照我去战斗》在我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向往革命,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理想种子。一直伴随我,激励我学习奋斗成长。那优美激扬的旋律至今还经常回荡在我耳边:“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雄鹰展翅飞,哪怕风雨骤......红星闪闪亮,照我去战斗,革命代代如潮涌,前赴后继跟党走”。


恢复高考,一石激起千层浪。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正式宣布恢复高考,这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插上了翅膀很快传遍了全国各地。1977年冬天,关闭了11年的高考考场,终于重新敞开大门,570多万出身不同、年龄悬殊、身份迥异的考生纷纷涌进考场,怀揣梦想,踏上了人生充满希望的逐梦之旅。凡是符合招生条件的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应届高中毕业生均可自愿报名。总之一句话,择优录取,一切凭考试成绩说话……1977年高考录取新生27.8万人,1978年高考全国统一命题,录取新生40.2万人。高考,一石激起千层浪,浪花飞溅入云霄。这每一朵飞溅冲入云霄的浪花都是一个个被改变的人生,这无数浪花也托举起了时代前行的巨轮。这期间,陆陆续续,有一批先行者走出了永安。有的去参军,有的接了父母一辈的班,有的报考艺校、技校、招工、招干,还有一些人考上了中专、大专乃至大学。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我们永安公社,对我早期影响比较大的,一个是朱学峰,一个是孙海良。朱学峰是我的同学朱学恩的大哥,小时候我与李四经常去找朱学恩一起上学,还经常一起在他家里玩耍。他们家住在永安中心街的北侧偏东一点,是三间砖瓦房。朱学峰大哥很是博学,视野开阔,经常对我们问寒问暖,关心我们的学习与进步,鼓励我们要苦练本领,做一个有用的人。朱学峰大哥勤奋好学,曾经历过生活的很多艰苦磨练。有一段时间,他在基建工地当力工,在粮库当临时工,学过瓦匠、美术和摄影,后来在永安供销社参加工作,通过考试考入绥化县农行,回家乡银行营业所工作,在银行工作期间通过考试在职脱产上大学,毕业后留在市农行工作。他那种热爱生活,从不抱怨,积极面对挑战,勇于负重前行,追求进步的精神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孙海良是我大哥武立军那一批同龄人中的学习佼佼者,他家住在永安小学斜对面的铁业社附近。脑袋大大的,眼睛圆圆的,说话瓮声瓮气,身体很结实。他在永安同年级中考试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有一次会考是绥化县里出的题,他的数学成绩考了六十多分,在当时可是了不起的成绩,对我影响很大。后来,听说他去了绥化城里读书,还考上了哈工大并留在了省城哈尔滨工作。对我有一定影响的再就是我的大哥武立军,他是我们武氏三兄弟中的老大。他小时候6~7岁曾经独自一个人乘坐永安公社开往红旗公社的长途汽车去红旗公社拿灯泡,然后独自乘车返回。他还经常跑去知青点去了解学习一些新见闻、新知识。当时省城哈尔冰、绥化地区行署、绥化县有一批知识青年为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号召,先后来到了永安公社,进行支农和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我大哥武立军还喜欢练拳脚,能够右手单拳砸断尺寸为240×115×53mm的一块普通红砖。他还与好友王佩权、刘向东、刘广贤等几个人经常去找在永安粮库上班的赵金河师傅学习武艺,赵金河原是河南人,当过兵,会非常娴熟演练一套大刀的刀法,有一身比较过硬的武功,还传授过我一套拳法“小开门”。经过一年多时间的习武苦练,我大哥武立军等人在永安公社的十里八乡也小有了名气,经常有人找他比武过招,切磋武艺,以武会友。他还喜欢长跑,在永安公社举办的多次运动会上,他曾经在400米、800米、1500米田径赛场上多次夺冠,并代表永安公社体育代表队,去绥化地区参加田径比赛。后来,他通过税务系统考干被录取,分在永安税务所工作。再后来,被调往绥化城里的税务局工作。他为人仗义,广交朋友,懂得情谊,并写得一手不错的正楷钢笔字。


不乏星光的群体。上初中的时候,我被分到了永安团结学校,也就是吃职工粮的学生所在的学校。记得当时校长是吴庆玲老师,她眼珠大且明亮,有一种穿透力,很是威严,干事雷厉风行。后来才知道,她是当时永安公社党委副书记冯志昌的夫人。于永安是我们班级的班长,他个子高高的,瘦瘦的,眼睛经常眯成一条缝,喜欢咧嘴笑,喜欢唠嗑,喜欢踢足球。他与班级同学永安粮库的子弟王玉平、王英军、栗树波等人能够打成一片,他爸当时是永安银行的会计,家庭条件很不错。经过初中一年的学习,我在上初中二、三年级,也就是当时所说的七年级、八年级,来到了永安中学上学。上八年级的时候,我们共有四个班级。我分在了八年三班,还担任了班长。校长是才高八斗的白向荣老师,班主任是付博老师,教语文课的是大名鼎鼎的黑大中文系毕业的李永琴老师。那一年通过班级团支部书记来自北复兴村的王兴国与尤宝忠的介绍,我加入了共青团组织。当时期中考试与期末考试,所有人的成绩均张榜公布,进行排名。我的语文试卷与其他同学考试取得好成绩的试卷,一同被粘贴在学校过道墙上的公告栏内作为学习的典范。同年级比较优秀的有闵世友,闵世臣兄弟二人,还有王治国、赵景阳、付占操等人。


青涩的高中时光。当时初中考高中,升学比例大概在50%左右。一部分优秀的同学分别考取了绥化一中、绥化二中、绥化七中等重点中学。一部分考取了永安中学的高中。还有一部分,考取了小班中专、技校、护士学校等。再剩下的,比如我小学一年级的同学蒋喜发、冯立田等人没有考上高中就直接回家务农了。进入高中后,目标明确直奔高考。这期间,高中分为文科与理科两个班级,我选择了学文科。当时校长分别由白向荣、李茂贵先后担任。教外语课的是部队转业回来的俄语翻译大名鼎鼎的赵恩铎老师,教语文课的是李永琴、李国富老师,教政治课的是鈕树忠老师。还有何承志、刘季青、刘仕佳,武世孝、邹明君、翟文杰、沈吉山等一批非常敬业,非常优秀的老师在这里执教。这期间,我担任了学校的团总支书记,学生会主席等职务。在这里读书的三年时光,除了学习就是干家务,基本是两点一线,由家里到学校,再由学校到家里,每天走路单程大概在半个小时左右。放学回家后,干完家务活,我还经常挑灯夜战进行功课学习,不论春夏秋冬,始终坚持如一。  


尝试人生第一次高考的滋味。1985年高考,考场设在绥化城里的七中,当时我大哥武立军在绥化城里通过朋友给我安排了一个宾馆提前一天住下了。从1979年开始,一直到2002年高考,除去1983年,每年的高考时间都固定为7月7日~9日。从2003年起,将高考时间提前一个月,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7日~9日。考试头一天晚上,由于高考是人生第一次,经验不足,效仿古人彻夜读书。由晚上七点左右一直到第二天早晨七点左右,持续十二个小时几乎没有合眼休息,一直在反复抄写俄语句型与翻看地理课本图册。直到早晨我大哥武立军来喊我吃早点,这才匆匆收拾出发。进入考场开始考试答卷,才发现,题量大,很多题都是发挥题,需要灵活的知识运用。我的大脑一团浆糊,不听我的指挥,迟钝又麻木。最拿手的俄语,有一个句型是进入门内,我给写成离开门内,最终满分为100分的外语只考了71分。还有比较拿手的政治与历史满分均是100分,分别考了62分与61分。1985年黑龙江省文理科本科录取分数线分别是430分与440分,参加全国高考人数176万,录取人数62万,录取比例为35%,我人生第一次尝到了高考落榜的滋味。总结失败的教训主要有三条:一是坐井观天,眼高手低;二是题量大,题型多,知识点多,平时的训练强度不够,有些题型与知识点没有接触到;三是高考竞争的现实残酷性,录取比例比较低,在30%左右徘徊,只有强者更强才能通过这座千军万马选择通过的独木大桥。怎么办?放弃还是继续?我意已决,去绥化城里补习班复读,再次冲击高考。


我的第二次高考。很快当年9月份我在绥化二中报名参加了高考补习班,绥化二中的高考教学质量抓得很紧,习题多,训练强度大,老师高考押题与应试经验比较丰富。班主任常景阳老师对我很好,还有教历史的李兴双老师,他们经常鼓励我要改进学习方法,尤其是学习数学要多做习题,多演算,多总结。在这期间,在绥化二中考学的胡毅、李继辉等好友也给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与指导。我住在城里的姑姑家,她年近60岁了,就一个人靠卖冰棍维持生活。姑父去世比较早,原来曾担任过绥化县的主要行政领导,后因身体疾病抱病而去。姑姑住在绥化城里南四马路的八卦街小区,房屋面积大概有15平米左右,分前后两个小屋。前屋既是客厅又是休息睡觉的地方,后屋是一个小厨房。姑姑因长期欠缴电费而被停电,屋内没有电灯照明。班主任常景阳老师得知情况后把他自己制作的一个小煤油灯给了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小小的煤油灯居然陪伴了我几乎整整一年的高考补习奋斗的时光。我一天三顿饭,几乎都在绥化二中东侧大约800米左右的一个铁路职工食堂那里吃饭。一顿饱饭几毛钱就能吃下来,一个月饭费节省点吃大概控制在20元左右就能搞定。为了不给家里添负担,我一般早饭就不吃了,能节省一点钱。一般,在学校上完晚自习在晚上七八点左右,然后我就骑上自行车,趁着忽暗忽明的路灯,回姑姑家休息睡觉。回来的时候基本都在晚上八点半左右,这个时候姑姑基本上已经躺在小土炕上睡着了。我经常蹑手蹑脚地打开房门,打开手电筒开关,使用弱光,通过小过道走到后屋的小厨房,摆好平时吃饭用的小方桌,点燃小煤油灯,然后继续开始学习。秋去冬来,日复一日,一般每天都坚持到后半夜2点左右才搭地铺睡觉。记得有一次是数九寒冬,为了节省几块钱,我决定骑自行车回永安拿点生活必需用品。当时刚上完晚自习,大概在晚上七点左右,北风呼啸,地面积雪较厚,我由绥化西门延绥兰公路一直向西直行,从绥化西门到永安的距离大概在26公里左右。平时骑自行车往返单程,夏季大概在2个小时左右,冬季大概在2个半小时左右。冬天由东向西直行是顶风而行,当时温度在—30℃左右。尤其是当时绥兰公路还没有路灯,路前方漆黑漆黑的。只能通过路面残余的积雪以及马路两侧的积雪反射的一点微弱的光亮,来辨识路况前行。每当经过一辆汽车,无论是迎面由西向东来的,还是顺向由东向西去的,我都拼命地用力蹬自行车,为的是追赶来去的车灯带来的那一束亮光。一般十几秒过后,无论是逆向的还是顺向的车,灯光都会很快趋暗,前方马上恢复沉寂,依就漆黑一片。历经三个多小时的折腾,终于到了厢黄五村了,距离永安还有3公里的路程。当时感觉身体四肢无力,就下了车,推着前行了几步,后来实在是走不动了,索性把自行车放在了路边,坐在了马路边的沙堆附近。一边环视四周,一边期盼与等待能够来一辆顺路的车能带我一程。坐了大概有半个多小时,感觉浑身发冷,腿脚发麻。马上意识到,再不来车或者来人,自身的安全风险可能随时都会加大。急忙抖擞精神,一边哼唱《红星照我去战斗》歌曲,一边摘掉棉手套,用双手交叉摩擦产生热量,使劲揉搓耳朵、脸部,并用力捶打双腿。当反复哼唱歌曲到第三遍,唱到“雄鹰展翅飞,哪怕风雨骤”的时候,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忽然传来一阵铃铛声,从东面驶过来一辆马车,车上有2~3个人,问明情况后,把我连人带车弄到了马车上,一直把我带到了永安。这一段经历,令我终生难忘,一直感恩这辆生命中出现的马车,感恩赶马车救我的好心人!1986年高考,黑龙江省文理科本科录取分数线分别是460分与460分,参加全国高考人数191万,录取人数57万,录取比例为30%。这一年,我考了448分,可以上绥化师专读大专了。这个大专去还是不去,犹豫再三,思考良久,最后决定再复读一年,最后拼搏一次,无论成败,也算是对以往学习奋斗的时光以及心中追逐的梦想有一个交待。


我的第三次高考。当年9月份,我报名参加了绥化一中高考文科补习班。当时文科补习班有近200人,在一个很大的教室里学习。我弟弟武立生把他租的房子腾给了我,他又找了别的住处。他是理科生,也是我们武氏三兄弟中头脑最聪明的一个,在1987年的高考中,考入了位于古都西安市的西北纺织学院,所学专业是环境工程专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绥化市科技系统工作。


在绥化一中附近,我与永安中学一起来绥化城里复读冲刺高考的吴文友、卢荣秀、王树杰等人又合租了一个新的住处。这一户人家是杀猪的,为了节省成本,我们四个人分别睡在东西屋子位于东侧的一个屋子的南北炕上。北炕他们三个人睡一起,南炕我与房东大妈在一起。我睡炕的东侧,大妈睡炕的西侧。每晚上完晚自习回来,我就在外屋的灶台继续看书学习,一般坚持到晚上11点半左右才睡觉。第二天早晨四点多钟起床先去跑步,围绕绥化一中的南城壕每天坚持跑三千米左右,然后开始背诵外语,历史、政治、地理等科目。吴文友与我的作息时间基本一致,卢荣秀睡觉比我晚一点,王树杰睡觉比我早一点。绥化一中补习班,是我人生高考的福地。在这里遇到了绥化地区教俄语课非常有名的孙梦星老师,还有教数学课的上官老师,教地理课的班主任袁老师,教历史课的刘老师等。这几位老师精通专业,讲课突出重点,脉络清晰,而且他们都喜欢提问。尤其是教数学课的上官老师,她经常提问我,这极大地激发了我对数学的兴趣。每次做数学考试卷子阶段性摸底测试,我的成绩都明显爬坡上升,由60分到65分,再到70分,75分,再到80分,85分,再到90分......1987年的高考,千呼万唤终于等来了,我所在的考场设在了绥化一中的西侧教室。父亲这个时候因落实政策已经由永安水利站调到了绥化城里的街道办事处工作了,他亲自到考场来给我助阵。考试这三天,艳阳高照,天空格外晴朗。我们父子俩每天考试结束,晚上都会坐在一起,吃点美食,聊聊过往,畅想一下未来,父亲也顺便喝点小酒。这一年,黑龙江省文理科本科录取分数线分别是452分与450分。当年参加全国高考人数228万,录取人数62万,录取比例为27%。我考了491分,其中数学考了89分,据说这一年黑龙江省的数学抽样分数在56分左右。吴文友、卢荣秀、王树杰三人高考成绩也不错,都考取了自己比较心仪的院校。


十年寒窗,逐梦成真扬帆远航


历经三次高考,儿时梦想终实现。自1977年11月份恢复高考到1987年的9月份,我终于爬上了恢复高考第十个年头的那趟开往北京的飞驰列车。如愿以偿地考入了北京,考入了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魏公村的中央民族大学,这是一所国家985、211重点大学。后来,我通过大学四年的一如既往的执着奋斗与刻苦学习,在大学期间入了党,并以综合排名前十名的优异成绩,在毕业分配的时候留在了北京工作。


心音飞跃千里外,久违笛声谁曾识。当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在绥化一中校园外的南城壕经常跑步与看书的堤坝上,我静静地坐了一下午,对它们一年来的陪伴诉说一下感恩的话。回到永安后,来到永安中心街的北面大概有一二千米的地方,有一个南北走向的北大道,在这里遛弯散步,仰望天空,思考未来。高考结束了,新的大学学习生活即将开始,学习任务依然艰巨,绝不能有懈怠之心。北大道向北通向四五公里外的横贯东西的北大坝,北大坝既是灌溉农田的水利基础设施,也是小时候我与小伙伴们一起洗澡打水仗的地方。8月的季节,满眼金黄,尽显丰收景象。时不时的,风吹树叶发出阵阵的沙沙响声。我从怀里拿出来一支竹笛,这些年忙于高考,很久很久没有吹奏了。这久违的笛声不知道周围这些枝叶繁茂、笔直参天的大树可否能够辨声识人。择树林一处高坡坐下,一曲《敢问路在何方》禁不住缓缓流淌,飞跃田野,飞跃群山,飞跃千里之外......





严贵临



vUoWu8D5xXBXYC6Hq2whhYuLXCXDq2.jpg

风车(通韵)



四肢一斗半圆形,

秋夏新收放晒坪。

五谷经分三路走,

长留公正避私情。






应征联


观音山上观山水;

拜佛寺中拜寺神。





杨钰玲


古都新韵西安历史与未来的华丽蜕变



今天的大西安已今非昔比了,从一座千年古都发展到现在充满青春气息魅力之城,这一切的成就和西安1299.59万三秦儿女的付出密不可分的。回想起2018年五一国际劳动节西安古城墙上1374架无人机表演更是惊艳世界,(我的朋友圈外国朋友很多)一时间转发 。整个朋友圈 微博 刷屏 霸屏 还有很多身居国外的朋友问我关于中国(china)关于西安的介绍让我感觉作为一个中国人尤其作为西安人的骄傲与自豪!接下来我给大家简单介绍1374无人机真正所表达含义:13.74公里是城墙的周长,13是13个朝都,74也是曾经74位皇帝,古城门四座为长乐、安远、永宁、安定,各取一字为(长安永定)


回首20年前的西安可谓是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一一”脏乱差。“那个时候经常会发现自己和周围人的鼻孔都是黑的”; 鞋很容易脏,后来才明白空气污染这回事。记得西安的秋冬天总是阴沉沉的,很难见到太阳,护城河一到夏天垃圾漂浮恶臭难闻。城墙根周围还是一片荒凉的麦田。城乡结合部的路一到下雨天泥泞不堪 整个建筑还停留五六十年代。


我是跟随西安这20年的发展脚步成长过来的如今的西安是越来越美 你再也看不到头上顶着羊肚手绢老百姓蹲在门口吃饭了。而是西安人利用智慧 天时,地利,人和,大搞旅游业。而且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近年来建设地铁、高铁、西咸新区和国防工业园区,浐灞生态区。一带一路,丝绸之路带动西发展也让西安在世界站稳脚跟。


  也让世界500强如:盛赛尔、富士通、飞利浦研发中心、NEC无线  “这些外资企业看到商机,纷纷入驻西安”;这些开发计划和建设项目基本是国家级和世界级的,未来它们将大大地推动西安的战略地位,     “西安 2023 年 GDP 达到 1.4 万亿元”; “虽然现在西安和北京、上海、广州还有一些差距,但是它的综合水平已经达到一线城市”;  更令人欣慰的是西安高等教育和科研水平已经比肩广州和深圳”。西安拥有众多一流的高等学府,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西安交通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是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其工科、管理学科等在全国享有盛誉。西北工业大学则是中国航空航天领域的重要研究基地,为国家的航空航天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西安还是中国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大雁塔,鼓楼,西安历史博物馆,每年都吸引着大量国内外游客。世界八大奇迹的兵马俑、华清池更是名扬海内外。西安还有吃一口让人垂涎三尺,肉夹馍 凉皮 羊肉泡馍 饸络面等……文化和教育为一体丝绸路发源地 这样西安不美吗?


如今西安已成为中国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枢纽。回顾西安二十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为这座城市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让我们共同期待西安的未来,见证它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续闪耀光芒。


日新月异的大中国琉璃逸彩古长安将会屹立世界顶峰。 


加油"我的中国梦"铭记我的中国心!!




忆哈佛

 



2020年 10 月,我走进了世界名校哈佛大学。探寻知识的光芒,心中充满了期待。

 


哈佛,这座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区剑桥市的学府,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浓郁的学术氛围。

 


哈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 1636 年,它见证了美国的发展与变迁。在这漫长的历史中,哈佛培养出了无数的杰出人才,他们在各个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为世界做出了贡献。



比如:微软公司的创始人比尔·盖茨:也曾是哈佛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学生。虽然他在大三时辍学没有完成学业,但他在计算机领域取得的成就 ,和对全球科技产业的影响也使他成为了世界上最著名的商业领袖之一。



哈佛大学的文化独特而丰富多彩。校园随处可见古老的建筑,也见证了哈佛的发展与变迁,也成为了哈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哈佛的学术氛围非常浓厚。学生们可以接触到世界顶尖的教授和学者,接受最优质的教育。同时哈佛也非常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

 


步入哈佛校园,仿佛踏入了一个知识的殿堂。古老的建筑、绿树成荫的小道、无不透露出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息。在这里,时间仿佛凝固,一切都显得那么宁静而深沉……



古老的建筑,

庄重而典雅

学术的辉煌,

永恒的荣耀。   



沐浴着清晨的阳光我踏着校园的石头小径, 岁月的痕迹依稀可见。见证着哈佛人的成就 !



图书馆里,书海浩渺,我沉浸其中,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探索未知的奥秘。



哈佛是我的航标。

智慧的灯塔高耸,

指引我追求真理的方向。

 


午后的阳光温暖,我与同学们相聚在草坪上。讨论着学术的话题,分享着彼此的梦想。



哈佛社团活动丰富多彩,各国莘莘学子纷纷施展着属于自己的才华。音乐会上的音符在空气中跳跃,尽情绽放光芒,形成一幅美丽的世界版图。

 


凌晨四点半的哈佛课堂,思想与知识火花在碰撞。如繁星般璀璨。我迫不及待,想要汲取它的养分,在学习中不断茁壮成长。

 


哈佛的校园宁静而美丽。我坐在湖边,看着月光洒在湖面上。思考着人生的意义,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每当回忆起在哈佛的日子,我的心中就会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情感。那是一段充满挑战、成长和美好回忆的时光。



在哈佛我收获智慧和勇气。



哈佛,你是学术的殿堂,培养了无数的英才。我心怀感激与敬意,将你的精神传承下去。



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铭记哈佛的教诲。

 

This moment will nap, 

you will have a dream; 

But this moment study,

 you will interpret a dream.




王静

     


  湿漉漉的回忆

        王静



       凤宝,我奶奶。身材瘦小,绰号“野荸荠”。


       奶奶生了七个孩子,只一女儿。父亲结婚后,她做梦都盼着有个孙女。老天开眼,遂了她的愿。高兴坏了,像栓裤腰带一样,一直把长孙女带身边。晚上都跟她睡,比亲娘还亲。更有甚者,父亲姓钱,母亲姓周,长孙女直接随了奶奶王家门的姓。一脉相承,后继有人。估计谁也不会想到,世间竟有这种拐弯抹角的姓法。不知是首创,还是效仿。因为这种奇怪的姓氏路线,人们总以为父亲是上门女婿,想当然就“老王,老王”地喊。“老王”从不解释,乐呵呵就应下来。


       长孙女长大一点后 ,老王和小王,更是形影相随。跑人家,做客人,下田里,上街浪......到哪儿不是一前一后,便是大手拉小手。不过也经常斗智斗勇,开战激烈时,古怪精灵的小王,斗胆向老王宣战:“你个王凤宝!”随后快速逃开。老王假装绷着脸:“拷煞呔,小棺材!”真会拷吗?通常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巴掌落到半空,僵住了一般,始终下不来。隔代欢喜,无法无天。


       后来母亲生了我,依然姓王。这是奶奶小身躯里散发出来的,强大的底气和霸气。她振振有词:“姐妹怎么能不同姓呢?一家人,不作兴格。”父母都是明理通达之人,不计较。奶奶每天从田里干活回来,看到两个洋娃娃似的宝贝孙女,顿时眼目清凉,疲惫感都消失了。


        我从小脾气倔强,尤其临睡前,经常大哭大闹,作天作地。母亲要干活,父亲是村里赤脚医生,要上班,他们都无暇顾及我。只有奶奶,一听到哭声,如同听到了警报。赶紧放下手头的活,两手在衣服上一搓,背起我,直奔北小港。


       北小港是一条小河浜,河两边长满了芦苇。芦花开的季节,柔韧劲挺,随风摇曳,婀娜婆娑。我伸手要芦花,奶奶顺手就掰了一枝。我笑嘻嘻用芦花须奶奶脖子,奶奶假装一边拱手说痒痒,一边缩着脖子,吓得往后退。我得寸进尺,撒得奶奶一头轻盈曼妙的芦花,我开心得格格直笑。


        芦苇荡里的河水,清澈见底。一群群川条鱼,鳑鲏鱼和不知名的小鱼,在芦花倒影里,穿梭自如,荡漾在空气里一般。鸟儿轻巧地的落在苇杆上,叽叽喳喳,交头接耳。丝丝清凉的风儿,轻柔地吹佛脸庞。


       北小港似有一股神奇的魔力,慢慢地,我停止了杀猪般的哭闹。奶奶走在凹凸不平的小道上,背上的我,犹如置身摇篮里,摇啊摇,摇啊摇......不知不觉,在芦花阵阵清香中,睡着了。醒后,脸上仍有干涩泪痕,但心情愉悦。用母亲的话说:“现在像个人了!”路过的乡邻,哪壶不开提哪壶,寻开心:“静静,拧不拧啊?”我奶声奶气:“拧格。”然后把脸埋进奶奶后背,屁股一抬,双腿一夹,奶奶像马儿一样奔跑起来。其实我那会开始有难为情的意识。


        或许,也只有奶奶能忍受我洪水猛兽般的臭脾气。去北小港兜圈,是她制服我的法宝。实在搞不定时,也会使出杀手锏:“关到小房子里去!”我最怕这一招。小房子,奶奶放米屯的地方。米屯,奶奶自己制作。用柴草和泥搅拌,拧成一股泥绳,一圈一圈垒起来。稍干一点后,里里外外用烂泥搨平。变坚硬了,外表再涂几层石灰水。防蛀虫,还美观。米囤很高,我仰头能看见屯口边沿,几条胖嘟嘟的米虫,一拱一拱,不停蠕动,不知它们要去哪儿,可能迷了路。米屯一侧,有一块月牙形黑斑,特别醒目。像人的眼睛,一动不动瞪着你,看得人心里发虚,直想逃离。这间屋子,奶奶一进一出,随手关门,防止潮气进入,大米发霉。我不敢擅自闯入。我的概念里,小房子就是小黑屋,黑漆嘛哒。小人儿不听话,被关进去,不仅失去人身自由,那只眼睛也会让人焦躁万分,不断对你进行灵魂拷问:“小屁孩,你又不乖了嘛!”奶奶说,那里还有野猫出入。从木窗子里爬进来,虎视眈眈。小时候,真不知野猫长什么样。在我天马行空的想象里,应该是一只黑色的大怪物,凶神恶煞般。奶奶一吼一拉,我双臂拼命环住外面的木廊柱,憋足一口气,死活不肯进去。奶奶再用力,我就一屁股蜷地上,活脱脱的小癞皮狗。可奶奶一转身,内心又变得像糯米团似的,柔软无比。“下次再这样,关到小房子里去!”语气都缓和了。事实上,我从未遭受过这样的厄运。


       长大一点后,奶奶在北小港的最深处,那一湾浅滩附近,造了三间平房。我和姐姐,两个堂妹——四朵金花,三天两头跑去玩。来去,一阵风。奶奶在河滩湾淘米时,我们蹲在河桥石台阶上,看鱼儿过来抢食,翻腾着柔滑的身躯,一会露出个头,一会露出条尾巴。也不知是哪条鱼的头,哪条鱼的尾。眼看闯进竹娄里了,我们叫奶奶赶紧出水,但鱼儿极其灵活,早已窜到竹娄外。


       奶奶在河边,屋子四周,栽了桃树。说是水蜜桃。也有土生土长,野生的桃树。春天里,家的,野的,一股脑儿,迫不及待,竞相开放,璀璨绚烂。奶奶的小屋,簇拥在一片热闹的桃花林里,奶奶瞬间成了百花仙子。桃子成熟了,馋嘴的我们,跑得更勤快。奶奶总是架起老花眼镜,挑模样最好,个头最大,最熟的桃子,用竹竿打下来。围兜上擦擦,就吃了。看着我们狼吞虎咽,津津有味的样子,总说:“看到你们吃,比吃在奶奶肚子里还要开心!”这是她一生爱的逻辑。随后转身去屋里,拿出水烟管,坐在门槛上,吧嗒吧嗒抽水烟。水烟管里的水,像煮沸腾了一般,发出啵嘟啵嘟的声响。奶奶两腮一股一瘪,让人想起金鱼的肚子,看起来有些滑稽。过去,总有人劝奶奶不要抽烟,说一个女人家抽烟,总有些不上台面。似乎抽烟这事,向来都是男人的专利。但凡女人抽,都是极大的不敬。一谈这个敏感话题,奶奶总有些不耐烦:“我15岁就开始抽了!”声音响亮,理直气壮,不容他人争辩。别人一看这倔劲,不再提。我有时会瞎担心,奶奶会不会把爷爷在信用社工作的工资花光呢?偶有一次,从父亲那得知,奶奶小时候生活困难,得了胃气痛。每每发作,疼得死去活来。但穷人家哪有钱治病。后来打听到民间土方,抽水烟可以缓解疼痛。奶奶才开始抽烟。水烟含有不同程度的尼古丁,麻痹了神经,让人感觉不到疼。但容易产生依赖性,奶奶就这样抽上了瘾,不可自拔。后来,生活条件好一些了,改抽最普通的香烟。每天吐云吐雾,不吐不快。


        奶奶除了抽烟,还喜欢吃粒头糖。我们都知道她的这一嗜好,每有糖果,必给她留着。工作后,一到周末,奶奶总是候着我回家。我带苏州特产给她吃,甜食轮流换着买。奶奶总是笑眯眯的,围兜里兜了一围兜,回家了。老来小,奶奶身上,已看出蛛丝马迹。左手糖,右手烟,奶奶心满意足。晚上不去跑人家,守在电视机旁看电视。嘴里自然一刻不停,这是她每天必做的功课。直到电视机自爆雪花,才休息。其实奶奶是个非常勤俭节约的人。经常一只小菜,炖了又炖。有时我们发现都馊掉了,劝她不要吃,她护着碗,舍不得扔掉:不要紧,吃不坏。奶奶也勤快,干完田里活,守在自留地里,拿把铁搭,种菜松土,挖蚯蚓给鸡鸭吃。松了一遍又一遍,蚯蚓都来不及生长。奶奶还自己做酱,每年都做,这是她的拿手好戏。大伏天,她用筷子在酱缸里,捣了一遍又一遍。还用蒲扇,驱赶钵头四周的苍蝇。有了酱,放几根晒干的茄子或萝卜干一起炖,成了奶奶的下饭菜。


       我们这些小孙女,眼看都长大了,飞出了窠,成立了家庭,奶奶有些失落。不知何时起 ,玩起了团龙。团龙有点像麻将,不过几角的输赢。吃过中饭,一帮老太,几个老搭子,一年四季不打中觉,精神抖擞,八仙桌上聚一桌,霍霍开战。奶奶总是玩不过别人,十有八九输钱。老太们怕她输不起,故意躲着她,另起炉灶。可奶奶总能找到落脚点,人家见赶也赶不走,只好又带着她玩。可一输,她的脸拉得比河马脸还要长,抿紧嘴巴,一声不吭。不仅如此,还不许别人随便说话,似乎输钱跟这有关,气氛瞬间尬尴。有一回,运气背,一共输掉1元钱。那还了得,天都要塌下来了。奶奶心疼不已,痛心疾首。晚上翻来覆去,觉都睡不着。下定决心,金盆洗手。可一到明天,伤疤尚未痊愈,就忘了疼。屁颠屁颠,又重出江湖。其实这点鸡毛蒜皮的小输赢,不值一提。父亲心疼奶奶,怕她受委屈,但又说服不了她,跟兄弟姐妹说:“年纪大了,开心就行,随她吧。”事实上,这是奶奶老年生活里,唯一的娱乐项目。


      那一年初春,大雨滂沱。奶奶突然不认得回家的路了。走啊走,越走越远。父母一头冲进雨里,四处寻找,急得报了警。幸亏亲戚在开车回家的路上,及时发现了孤零零,湿漉漉的奶奶,把她带了回来。父亲是赤脚医生,他心里清楚奶奶得了啥病。关照大家,一起做好看护工作,防止奶奶再次走丢。


       88岁那年,平时身体硬朗的奶奶,突然中风。躺在床上起不来,更糟糕的是,竟然不会说话了。我走到奶奶跟前,问她认不认得,她点点头,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喉咙口发出如婴儿牙牙学语般的声响。她告诉我:认得。我能读懂。此后,奶奶的身体,似乎一天不如一天。连吃都需要喂,而且只能吃一点点流质。到最后,瘦骨嶙峋,吞咽困难,滴水不进。生命之火,逐步暗淡。


       奶奶走了,音容笑貌和她不朽的灵魂,留在了那片桃花林。一切如梦幻泡影,我经常在似醒非醒间,想念奶奶,泪眼婆娑,难以自抑。

 

 

       

 

董书贵

     

         

董书贵,男,74岁, 蒙古族, 大专文化,中共党员 ,退休公务员。喜爱文学,习练写作,常写些叙事抒情题材的诗歌散文,作品在全国及各级大赛多次获奖。已有四百篇(约八万字)诗歌散文在《中国乡村杂志》《海南诗刋》《记忆中的往事》《华人文学微刋》《当代文学家》《齐鲁诗风》等书刋杂志和微刋杂志上刋登发表。


vTmQQzfDgNCDQ998jG7TIC2K7kGt8G.jpg



我爱秋天

(散文)  

董书贵

        

(一)


  今早,打开窗子一看,窗外,小雨淅淅沥沥地落入眼前,烟雾笼罩着远处的楼群,都市仿佛蒙上了一层薄纱,朦朦胧胧,时隐时现,婉约画中的江南美景展现在眼前。于是,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新鲜空气,心里有种说不出的爽快。顿时,一切忧郁都被秋雨洗刷得一干二净,大脑也感觉轻松,太清爽了,清爽!

        

(二)


秋雨,是朦胧的,是细腻的,是乖巧的,是善解人意的……


炎热的“秋傻子”,加之疫情反复不散,人们的心里越发地焦躁,就在这时候,秋雨来了,它浇灭了人们火燥的情绪,大地呈现出一派宁静祥和的氛围。其实,我们的生活亦是如此,春夏秋冬,暑去寒来,周而复始――不经历风雨怎见得彩虹,阳光总在风雨后。


(三)


雨,不停地敲击着窗棂,顺着玻璃流淌,时而模糊了视线。在这幽静的时光里,思绪在笔尖上行走,点点墨香已融进了秋意浓浓的雨中……此时我铺上宣纸,拿起毛笔,蘸了墨,想写首诗,又想画一幅画,表述我此时此刻对秋雨的感怀,写什么呢?画什么呢?……


想写也想画金秋胜景,五谷丰登,硕果累累,这是农民的辛劳收获;想写也想画农村面貌焕然一新,这里反映出乡村振兴的好政策;想写也想画青山绿水,枫红叠翠,杨柳成行,这是保护环境实施的明显成果;想写也想画市场繁荣物资丰厚,这是中国社会主义的特色;想写也想画反贪除恶社会净化,这是党的英明伟大,依法治国的战果;想写也想画科技在领先,天上建成空间站,北斗在导航;想写也想画中国航母大洋越,强国又强军,扬我中华之伟业……


(四)


古往今来,对秋的看法,万般情思,大多是苍凉之感。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写秋诗意昂扬向上,独辟蹊径,诗云“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尤其是伟人毛泽东主席写秋的诗词中可谓是旷达开阔,气势磅礴,意象万千,壮美绝伦!如《长沙》词中“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魚翔浅底,万类霜天兢自由”又如《采桑子、重阳》诗云“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最美的不是风景,而是看风景的心情;最珍贵的不是终点,而是行走途经的过程。秋天是萧瑟悲凉的,但乐观人生的人却看秋是壮美无限的,层林红透,希望在前。“万木霜天红烂漫,”杜牧也有诗云“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於二月花”。又王维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秋天是值得赞美的!            


(五)


我爱秋天,我是农民的后代,因为秋天才能收获。农民就是春种盼秋收,盼风调雨顺,盼五谷丰登。秋天粮谷金黄,果蔬丰收,农民笑逐颜开,经过三百多天的劳动,汗水滴滴,滋润稼穑,终于有了眼前胜利美景该多么兴奋,多么自豪,多么心旷神怡呀!手里拿着自己劳动的果实,口中吃着亲手种植的果蔬,是多么开心的时刻呀!所以,我喜欢秋季丰收的景象,喜欢看农民秋收忙碌的场面,喜欢看丰硕的玉米棒堆积如山,喜欢看广阔的农田稻谷金黄一片……

   

我爰秋天,乘势咏秋诗一首:“金秋风送爽,遍地米谷黄。枫叶红霞舞,果比春花香。”


我爱秋天,金秋十月,枫红桂香!我赞美秋天,特别是华夏大地的秋天:和谐温爽,紫气东来,惠风和畅,万象更新,一派盛世风光!

我爱祖国大地的秋天!(写于癸卯年晚秋)    




舒练刚


dJQqgqkQaT8WJTQK9s8KKlEEq7g9Lz.jpg




父亲,父亲!



回想起父亲,我不知道说什么好,也不知道怎么说!


  

在很小的时候,父亲给我的印象就不怎么好。也许是因为他经常骂母亲,有时甚至动手打母亲让母亲不时哭的缘故吧。


  

后来我长大了,父亲给我的印象也好不到哪里去。


  

记得那些年双抢,放暑假时我每天都能挣五六分工分,不知道为什么父亲却老是在那两个月生病!这样的情形不是一年,也不是两年,似乎年年如此!农忙两个月,父亲如坐月子的女人,一坐就是三四十天!父亲是我家里唯一的劳动力(一天得十分工分的才算劳动力。)本该如别人家的父亲一样支撑起一个家的。却不知道为什么在七月八月倒下了!(没挣得工分不说,还要花不少钱治病)当時,我们家是队上有名的困难户。父亲两个月没能挣到工分,对于我們本來贫困的家无异于雪上加霜!现在回想起这些来,我的泪水不知不觉就汩了出来!


  

父亲在生时爱打牌。不是现在的麻將跑胡子,而是字牌。我们老家人称为点点红的东西。父亲那时打牌赢的次数少输的次数多。有一件事给我印象非常深。那事情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父亲,还有大爷爷二爷爷满爷及院子里的一些长辈冒雨趁涨洪水放排拉来准备建新屋的木头,一年多时间,不知道怎么被父亲左一根右一根输的没剩几根!为此,大爷爷(我父亲的父亲)曾狠狠的骂过他并用扁担追打过他!但一切都无法挽回!直到1997年9月父亲病逝(父亲那年才六十四岁),我们一大家还是住在那栋不知道是上上辈子哪个老太太修建的木房子里。那房子,一到下雨,屋里头角角落落摆满了盆盆罐罐!唉!想到这件事,我的泪水不知不觉又来了!


  

父亲!父亲!想起您干的这件事,您让我这个当儿子的怎么说您呢?!


  

在我的心里父亲不怎么好。但在我妻子的心里父亲似乎什么都好。两三岁的女儿回家,父亲总喜欢抱着她。有时父亲还当马让女儿骑在自己的肩上。母亲好像很少主动抱过她的孙女。每每从老家回來,父亲总是让我们拿这拿那。什么腌菜什么豌豆毛豆薯棒苞谷,只要是老家有的,父亲总是喊我们拿。母亲似乎没有这样热情过。为此,妻子曾几次在我耳边讲母亲的小话。


  

其实,父亲在我心里也有很多很多长处。只不过我嘴上不承认罢了。


  

父亲虽然没正式进过什么学堂。但他是我们当地当時少有的文化人。他当过队里夜校的宣传员,为社员读过《毛泽东选集》;父亲当过队里的会计,且打的一手好算盘。钢笔字毛笔字写的不错。附近人家办红白喜事,多喊他去记礼簿。过年,不少人请他去写对联。听伯伯说,我的父亲是我们大家庭里第一个吃上国家粮的人。解放初期父亲当过乡公所文书。过了几年,他又到了县新华书店。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国家经历过一段苦日子。在苦日子开始不久,父亲自愿放弃了自己县城的工作,回乡务农了。(据說,当時上班的人大多数连自己都养不活,何况养妻儿老小了!)过了二十几年形势好转,父亲单位一些被处分的同事有几个都重新回到了他們往日的工作岗位,父亲却因为是自己主动不要工作的,虽经努力但最后他还是没能如愿重新端上铁饭碗!


  

三年苦日子的那次选择,彻底改变了父亲以后的人生轨迹!


  

父亲!父亲!您让我怎么说您好,又能怎么说您呢?


  

今年,父亲离开我們已经二十五年了。如果父亲他没早逝的话,他2007年便可以与母亲一起跟我們一家三口住进县城的新砖房子里。如果现在他还在的话,他可以与老母亲携手,白天观㵲水河边漪丽风光,晚上看风雨桥和平广场的璀璨灯火。过上他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美好生活!


  

父亲!父亲!您让我这个当儿子的怎么说您啊!


  

父亲!父亲!我不说您了。再說下去,我的泪水又会来了!




2022年八月定稿




刘青山


OuCY2c8yFQLl79y3Vlk9Z8L6s7ldyu.jpg



   巜一晚挽救三条人命一一万丰医院医风可嘉》通讯,发表在巜宝安报》巜深圳特区报》《广东卫生报》《健康报》,获得深圳市首届卫生好新闻一等奖(第二名),1995年获800元奖金和证书,获奖辞条载入巜沙井镇志》(附影印件)

       获巜教育报》等刊物征文(散文、诗歌)二等、三等奖奖,也有市、区、镇征文三等奖和优秀奖。教育论文多次获奖一、二、三等均有,此处不详叙。



为董溪村"五摈牌楼"撰联

              17副  (  三   稿  )


董村扬硕德,先祖开基业

溪水溯高风,后贤建奇功


祥云绕玉华,五彩铺锦绣

紫气聚武山,"三士"竞风流


宝地人才济济,昌盛千般美

董溪好运连连,繁荣万代兴


五摈陈规陋习,风清气正

三易族训家风,海晏河清


科技兴国,民安国泰清平乐

勤劳致富,人寿年丰满江红


立牌楼,颂海晏河清,风清气正

歌董溪,欣民康物阜,人寿年丰


放眼吉泰,心旷神怡歌大有

举目董溪,山欢水笑奔小康


祥瑞笼牌楼,锦绣河山添锦绣

紫阳照董溪,光辉岁月更光辉


董溪四季长春,园里果树田里苗

牌楼八面聚宝,山中乌鸡水中鱼


金龙拂廉风,人和政通千秋永

彩凤爱高梧,岁稔年丰百业兴


山青水秀诗人颂

物阜民丰游客扬


碧水环绕满山绿

沥青路中一牌楼


摈千年旧习,家家乐业

树一代新风,户户安居


三山如屏,东风习习龙献瑞

两路似带,彩云飘飘凤呈祥


党指幸福路,越走越宽畅

勤开致富门,且行且平安


牌楼增百福,地灵更喜人杰

董溪照三阳,物阜又遇年丰


牌楼矗立,昭董溪千秋鼎盛

人文蔚起,祝旺村万象更新


后记

         应尹美禄老师邀请,雅嘱我为董溪村牌楼撰联,草拟17副奉上,请同事同道赐教,特此感谢!附:  效果图。

     2023年12月30日 刘青山

         于深圳市宝安区沙井镇




         

为深圳宝安沙井黄埔"仁恒里公寓"撰嵌名春联  9   副

刘  青  山  

                

        

仁德享仁寿

恒心有恒功

               (  恭喜发财  )

        


仁钦福运随春到

        恒顺祥云顺意来

               (  五福临门  )

        


仁花盛开春常在

        恒业弥远人安康

               (  喜气盈门   )

         


仁公慈爱迎新岁

         恒里春光照福星

                (  新春大吉  )

         


仁转阳和益福寿

         恒施雨露添吉祥

                (  出入平安  )

         


祝君幸福仁富贵

         愿尔安康恒平安

               (  吉星高照  )

          


祖德仁义流芳远

          宗功恒长振家声′

               (  大吉大利  )

          


仁义永聚享三江信誉

          恒昌丰财迎八方嘉宾

                (  兴旺发达  )

          


仁心恒爱安居乐

          恒泰仁慈业维新

                (  平安祥和  )

        



 2024年2月3日   于深圳





老谈



规矩

老谈



王副市长办公桌上有一份会签阅单,内容大意是市面穿高跟鞋的人又多了起来,穿高跟鞋容易崴脚,且长期穿对身体有不好的影响。提案人请示市政府要加强对穿高跟鞋的管理。王副市长阅后,觉得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安全无小事,必须管一管了,要依法依规进行管理,杜绝类似损害健康和不安全的因素发生,不立规矩、不成方圆,但在这方面的法规仍处于空白,于是,就在提案单上批示:请提案人会同相关单位,出台一份加强对高跟鞋管理的地方性法规,确保人民群众出行安全。要求一个月内完成任务。



提案人接到副市长的指示,立即与安监、交通、卫健委、城管等部门相关人员会商,落实市长的指示精神,在思想上取得高度一致,决定穿高跟鞋必须考取穿高跟鞋行走证,方可在市面上行走,并制定相应的配套措施。大方向定了,接下来的事情就容易多,经众部门的群策群力、集思广议,一部关于穿高跟鞋的实施方案,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初步完成。



方案规定了穿高跟鞋的年龄限制,行走时的步幅多大,什么情况下可以走模特猫步,什么情况下可走直线一字步,什么情况才能急转弯,遇到特殊情况怎样自我保护和怎样应急处理。事无巨细都着了相应的规定。



方案第57条规定,残疾人终身不得申领行走证;

方案第58条规定,孕妇在孕期内不得穿高跟鞋;

方案第59条规定,穿高跟鞋不得倒退行走;

方案第60条规定,任何人不得穿隐形高跟鞋;

方案第61条规定,从事体育职业的运动员不得穿高跟鞋,业余运动员除外。

该方案规定在今年四月一日执行。



方案中有两件事项有重大争议,一是行走证的收费,有人建议每人500元,有人建议每人100元,各有各的道理,经2天时间的协商磨合,最终达成一致意见,每人250元;还有一件是高跟鞋限高是多少,有人提议限高12厘米,有人说太高了不安全,6厘米足够了,在这个问题发生了激烈的争吵,公说公的理,婆说婆的理,经多轮协商也没一个统一的标准,眼看一个月的期限到了,只好把限高是多少空在那里,由市长决定。



于是,一份还算完整对高跟鞋管理的实施方案,又交到王副市长的办公桌上,王副市长看后很满意,决定明天召一次最终定稿会议,参与起草该方案的人员全部参会,地点在市政府一号会议室。



次日会议人员到齐,提案人向市长汇报了起草方案的过程,还有一个未完事项请市长决定。王副市长笑着说,你们要抓住老百姓的心理,我看限高就定在16.8厘米,一路发嘛,百姓定高兴。还是市长高见。全场响起热烈掌声;王市长接着指示,我再次强调百姓的利益无小事,我看把行走证的费用降一半,收一只高跟鞋行走证费用就行了,另一只费用让利给百姓,费用定在125元。全场又响起了热烈掌声;还有就是方案执行时间,不要操之过急,多留一些时间宣传发动,我看推迟到6月1日执行,这天是儿童节,市面上多是少年儿童,穿高跟鞋的人少,也能降低你们执法难度,争取一个开门红。会场上再次又响起热烈的掌声。方案就这样定下来了,以市政府文件形式,下达了执行方案的通知。



不久,王副市长就调走了,升任外市常务副市长。



日前,在省纪委网站刊登了一则关于王副市长接受组织立案调查的通报。通报内容:王副市长受贿提案人行贿的高跟鞋行走证办证费125万元。




王副市长自己把自己规了起来,等待他的是规规矩矩踩缝纫机。